董洪川教授讲座:文学就是人学:M.H.艾布拉姆斯论人文主义批评

发布者:陈长军发布时间:2021-10-28浏览次数:900

 院网讯(通讯员:刘晓清、史雅芳)20211021日下午4时,应350vip8888新葡的京集团邀请,四川外国语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国家社科基金评审专家、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董洪川教授为新葡的京官网教师、研究生带来一场题为“文学就是人学:M.H.艾布拉姆斯论人文主义批评”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350vip8888新葡的京集团院长蔡圣勤教授主持,350vip8888新葡的京集团袁奇副院长、谢群教授、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刘红卫教授、王娜教授、李晶教授等多位老师及新葡的京官网21级翻译、日语、文学等方向的全体硕士研究生在文波楼外语学院同传会议室观看、参与了此次讲座。值得一提的是,董教授本来要亲自到我校来给师生做讲座,因疫情防控需要,本次讲座临时改为线上讲座线下互动,但仍然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董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迈耶・霍华德・艾布拉姆斯的学术成就,指出了其作为美国当代著名文学批评家和浪漫主义研究的权威学者的重要地位,及其“文学即人学”的人文主义批评观。其次阐释了艾布拉姆斯著名“四要素框架”,“作家----世界—作品—读者”之间的关系以及什么是人文主义批评这一重要问题,在艾布拉姆斯看来,人文主义文学批评是这样一种批评:它将文学作品视为人的创作、为了人、关于人及人关注的事件。接着,董教授从文学研究的中心——“人”、文学产生的基础——“共享世界”、文学世界与人生活的世界的通约性、文学作品的“媒介”功能及以人文主义批评所用的传统语言与方法等方面深入浅出地阐释了在艾布拉姆斯看来,“人文主义批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西方延续千年“批评传统”,也可以称着文学批评的“人文范式”的原因,并强调艾布拉姆斯自始至终站在这种立场上开展文学批评与研究,并且自始至终都在为这种批评立场辩护。其间,董教授解释了艾布拉姆斯提出的人文学科研究包括文学批评方法的多元论观点、“多元视角”与韦勒克的“透视主义”之间的关系。最后,在此基础上,董教授总结了人文主义批评/批评范式丰富的历史承载及其以历史、文化传统作为自身发展之源的独特性。董教授的讲座,热情生动,哲理性与思辩性兼备,在场师生纷纷表示收益颇丰。

 在讲座后的答疑过程中,蔡教授提问到:“根据记载人文主义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距今不过五六百年时间,而艾布拉姆斯说到千百年来人文主义的学者就一直保持着人文主义的传统,艾布拉姆斯说的千百年来具体是指什么时候呢?是否是指自古希腊以来就有人文主义呢?”以及“什么叫软焦点标准?如果道德价值观都用软标准而不是硬性标准,那么在文学间建立伦理和教育功能是否会有矛盾呢?”。董教授耐心地回答到:“人文主义是彼得拉克开始的,而作为一种文学批评是从亚里士多德《诗学》开始的,他讲到进化论与是关于人的,艾布拉姆斯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人文主义批评说具有千百年的传统的,因而是对的”。 对于蔡教授的第二个问题,董教授解释到“我认为艾布拉姆斯提到的‘软’是与数学中的‘精确’是相对应的,因为道德水平是不能用精确的数字来测量的,这里对于 “soft-focus criteria”的翻译可能不太准确,可能翻译为模糊和多元会更准确”。

 同学们也纷纷利用宝贵的机会跟董教授交流。有同学问道:“对于同一个文本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解释,艾布拉姆斯认为我们通过不同视角的分析才能到达真实,但是他也认为作者划分了一个意义范围,我们作为读者只能在范围内进行文本阐释,我们如何得知我们对文学作品做出的阐释是正确的?”。董教授举了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解释这个问题。他提到他自己的同学对西方人学问题阐释得过于清楚,以至于被怀疑其研究是否属于文学批评。 他接着说:“阐释是永无止尽过程的,是永远在路上的,我们永远无法真正知道作者的写作意图,尤其是作古的作者,因为作者也会隐藏自己的真实意图。对于如何知道自己的阐释是正确的这一问题,首先需要从多种途径评价,其次要具有自身逻辑性并让他人能够理解即可”。